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9集课程复讲

李笑学长

  
尊敬的老师,尊敬的学长,

惭愧弟子学习蔡礼旭老师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9课,复讲如下,敬请老师和学长批评指正。

1.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仁德?可从哪些角度看出? 
    仁德之人具有以下三个美德:
    第一,存心仁厚,处处替他人着想,并且能够珍惜物力;
    第二,谦卑低下。稻穗越丰满,下垂越低。海纳百川,因其低下。把自己的位置摆得低低的,自卑而尊人,就和道德相应。
    第三,以身作则。做到了再说,是圣人;说了能做到,是贤人;光说不做,是骗人。我们要效法圣贤,以身作则,言行一致。


2.怎样理解“师志如己志”? 
   把师长的志向当作自己的。李炳南老先生一直讲课讲到97岁他往生为止,没有停止过。他的一首诗“未改心肠热,全怜暗路人;但能光照远,不惜自焚身”真真切切表达了老人家不惜牺牲自身、救拔迷惑的大众的慈悲心肠。他的学生释净空教师,秉承老师遗志,一生教学不已,老人家八十多岁了,还在世界各地为了团结宗教,为了弘扬圣教,不停地奔波劳碌。而蔡礼旭老师以师长为榜样,师志为己志,发心出来教授中国传统文化。蔡老师告诉我们,弘扬圣教,发心比能力更重要,如果能发真诚心勇猛心,人有善愿,天必从之,这个发心就能感得好的因缘来促成的。

3.为什么现在的社会是“流俗众、仁者希”? 
    我们的传统文化、圣贤教育断了好几代,人民普遍没有得到这样的教育,不明事理,不辨是非,而整个世界的环境又是非常的浊恶,染污的力量非常大。在这样的状况底下,社会上“流俗众,仁者希”就不足为奇了。

4.怎么做到“亲仁”? 
    时时刻刻都要“亲仁”,就是把经典熟记在心,把圣贤教诲放在心中时刻不能忘失,依教奉行。

5.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哪三个字?如何落实? 
    中国文化的心法是“君、亲、师”,天地之间最尊贵的就是“天、地、君、亲、师”。
我们要把天地之德落实在“君、亲、师”,落实在自己修身,落实在家庭,落实在社会。我们对人要“作之君,作之亲,作之师”。“作之君”是以身作则,是身教;“作之亲”是要把他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来关爱;“作之师”是机会教育,是言教。“君、亲、师”可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。当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能解决了,推广也可以解决社会问题。

6.为什么现在的家长觉得孩子教不好? 
   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。家长需要看看自己“君、亲、师”做得怎样。君是以身作则,如果自己都没做到,孩子会上行下效,就达不到期望的效果;亲,很多家长对孩子没有原则,溺爱,爱之足以害之,宠爱孩子,他就不会孝敬;还有“师”,要求家长有教育敏感度,应机教化,否则失去教育的时机,孩子养成坏习惯,就很难导正。

7.《诗经》中的“关雎”是在谈五伦中的哪一伦?如何理解?  
   “关雎”是谈夫妻伦。“关雎”是一种鸟,这种鸟终生一夫一妻,对伴侣非常忠诚。在这里就是借小鸟的夫妻关系来暗喻夫妻之间的伦理道德。《诗经》把“关雎”放在开篇,也是表示了在五伦关系中夫妻伦是至关重要的。

弟子复讲结束。感恩老师和学长指正。

惭愧弟子 李笑 感恩顶礼
2014年8月31日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